第陆节 上山

“咦,还真好了哈。”刘长河凑过来看了一眼,面露惊讶:“你小子可以啊,哪里学来的这一手?”

姚金枝更干脆,她直接上手了。戳戳陶大勤胳膊上长出来的新皮,又用指肚摸了摸:“啧啧,这皮嫩的,跟个大姑娘似的。”

“婶子,痒。”

到底是新长出来的皮肤,多少有点儿敏感。加上姚金枝常年累月干活,手上摸出了茧子,她这一抹,感觉还真有点儿扎得慌。

“啪。”没好气的拍了一巴掌,姚金枝翻了个白眼:“你又那么精贵么?”

“黑佬啊,既然你这药不错,那就多配点儿。”身为村支书,刘长河还是挺尽职的:“那天救火的时候,有不少人都烫着了。”

“我知道,叔,明天我就去抓药。”

“药贵不?叔给你拿钱。”

“别,叔,用不了多少钱……。”陶大勤赶紧拒绝到。

“没多少那也是钱。”刘长河不理会,反倒是瞪了他一眼:“再说了,我话还没说完呢,你急个什么?”

“呃。”

“药是给大家伙配的,钱走村里的公账上出。”刘长河解释了一句:“你个后生晚辈的,家里又遭了难,正是要花钱的时候,我们做长辈的怎么能占你的便宜?真是的。”

话都说到这份上了,陶大勤还能说什么呢:“好吧,那就听你的。”

吃过晚饭,洗澡睡觉,一夜无话。

第二天一大早,陶大勤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就爬起来了——光用药房里抓来的药材,不足以炼制治疗烧伤的碧玉膏,配方中还有一些生药,需要陶大勤亲自采集。加上乡亲们之中受伤的人数比较多,少说也有十几二十个,要配出足够分量的药膏,生药的分量可不在少数。

必须要早点出发,要不然,还真不一定能采够所需要的生药。

“叔,婶子,我出去采药了哈。”陶大勤起的早,刘长河一家也起的不晚。出门的时候,陶大勤不忘给两位长辈打声招呼。

“等一下等一下。”姚金枝追了出来,手里拿这个塑料袋塞给了陶大勤:“婶子给你煮了鸡蛋和红薯,带着。对了,你带了水没有?”

“带了带了。”拍了拍绑在腰上的水壶,陶大勤笑着回道:“叔把他当兵时候用的水壶给我了。”

说话间,刘长河也走过来了,看着陶大勤,他伸出手来:“黑佬,除了你采的生药之外,还要抓什么药?你把药方给我,回头我去县里抓来。”

“叔,你就别管了,回头我自己去就是了。”

“啰嗦什么,让你拿来你就拿来。你是担心叔抓错药么?”刘长河不客气的笑骂道:“等你回来再去抓药,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去。我们两个分头行动,早点儿把药配出来不好么?”

“……,好吧。”刘长河说的也有道理,想了想,陶大勤把药方掏了出来。

“这些都是?”药方上记下的药材有将近二十种之多,从上到下写了长长的一溜。有些惊讶之下,刘长河忍不住确认了一遍。

“上面这些是要抓的,下面是我现在要去采的。”凑过头来,陶大勤指着药方解释到。

“那就把上面这一半给我。”把药方折叠了一下,然后将其撕成两半。留下了上半部分,再把下半部分交回给陶大勤。刘长河顺口又教育了一句:“你这孩子,也没个心眼。幸亏叔和婶子不是外人,要是换了其他人,你这药方不就泄露出去了?”

“呃。”还真没想过这一茬。因为刘长河的体贴和关心,陶大勤的心中着实有些感动:“叔……。”

“行了行了,去干你的活吧。看着点天色,别弄太晚了。”或许是看不得陶大勤脸上感动的表情,或许是干脆就没想到这一节,只是单纯的急性子发作。总之,刘长河没有接茬,而是对他催促了一句。

离开了村里,来到外面的马路上,拦下一辆老乡开的农用小货车,请他捎了一段路。路上花了差不多半个小时,陶大勤来到了十几里之外的匡庐山脚下。

之前给自己配药的时候,药材的需求量很小,在村子附近的小山包上就能采购。而现在,要给乡亲们配药,对生药的需求量比较大,村里附近那几个小山包上可没有那么多的分量。

沿着附近居民上山时踩出来的小路,陶大勤一路往上。等爬到差不多三百米高的山腰上,确认附近没有民家,周围的植被也保持着相对原始的风貌,他这才离开了小路,转身钻进了林子里面。

春节刚过,还没到元宵。气候还没有转暖,倒是不用担心林子里有蛇突然蹿出来。

只不过,一路上的荆棘,还是让陶大勤有些挠头。

挥舞着开山刀,砍开拦在身前的树枝和藤蔓,脚下踩着松软的落叶,没走多远,陶大勤的脑袋上已经冒出了热气,身上也还是出汗了。

“嗯?”不知不觉之间,陶大勤来到了一片野竹林里。因为没有丛生的灌木,他的视线也变得好了些,猛然间,让他看到了地面上冒出来的几个尖尖。

竟然发现了冬笋?这可是意外之喜。蹲下身来,从背着的竹篓里拿出采药的小锄头,沿着笋根挖了几下,不多会儿,陶大勤的手里就多了一颗胖乎乎的大号冬笋。

虽然外面还包括着厚厚的笋衣,但根部却仍然散发出了一股清爽香甜的气味,闻了一鼻子,陶大勤不自觉的咽了口唾沫。

恰好走的有些口渴了,干脆就拿它来润润喉咙吧。没有多想,动手扒掉了笋衣,陶大勤张开大嘴,在露出来的白嫩笋尖上狠狠的来了一口。

清脆的口感,香甜的汁液,还有一股竹子特有的香气,越吃越馋,越吃越香,一个没留神,偌大的一颗冬笋已经进了陶大勤的肚子。

“再挖几颗吧,反正时间还有多。”

如此想着,陶大勤在竹林里转悠开来,等四十分钟过去之后,他的背篓里已经堆了小半篓竹笋。

一阵山风吹来,竹叶发出了哗啦哗啦的声音,惊醒了一心沉迷于美味竹笋的陶大勤。站起身来,感觉到了背篓里传来的重量,他这才突然想起今天还有更重要的正事要做。

依依不舍的离开竹林,继续采集配药所需的生药。

或许是因为集中了注意力,或许只是单纯的运气比较好,遇到了药草丛生的福地。再次把重点放在药草上,之后没过多久,陶大勤就采集到了差不多七斤左右的生药。

“好像差不多了吧。”放下背篓,估算了一下分量。再抬头看了看山上,陶大勤再次背起竹篓:“算了,还是再往上走走吧,宁愿多采点儿,省的到时候又不够用。”

沿着山坡继续向上,中途找了个相对宽敞的空地停下,一边休息,一边吃掉了婶子早上让带的鸡蛋和红薯,算是对付了一顿午饭。等休息够了,陶大勤再次起身出发,到了下午两点多的时候,他来到了海拔七百米左右的地方。

虽然只比竹林那块儿高出了不到四百米,不过,这块区域的景色已经变得完全不一样了——年前下了一场大雪,此时,山脚下的积雪早就融化的一干二净了,而在这里,却还残留着点点白色。

在艰苦的环境中,为了生存,就算是植物,也会更加努力。

在这个高度,陶大勤发现的都是品质相对更好一些的药材。因为这些好东西,他的心情也越发的愉快了。

更让他开心的是,在一处背阴的山坳里,露出来的岩壁上,竟然长着一大片如同木耳般的菌类。

外地人可能没有听说过,事实上,这种形如木耳的菌类叫做石耳。

不仅好吃,而且还颇为营养,甚至可以当成药膳的材料来使用。比如,石耳的提取物,可以在十二天之内治好慢性胃溃疡,其成功率竟然高达百分之百。

石耳,和石鸡(学名棘胸蛙)石鱼(学名栉鰕虎鱼)一起,并称为匡庐山三石,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。

没说的,赶紧采下。

拿出吃完鸡蛋和红薯之后剩下的塑料袋,陶大勤趴到岩石上,小心翼翼的采摘起来。

哪怕岩石很冰冷,周围又有积雪,也还是没能阻止他的热情。好容易采完这一片岩石上的石耳,等他回过神来,时间已经是下午四点了。

“糟了。”看了一眼天色,发现太阳已经有些偏西了,陶大勤这才觉得有些不妙——这是在山里,而且又没有正儿八经的路径,这要是天黑了,下山就真的不那么容易了。

把装石耳的塑料袋扎好,背好背篓,陶大勤转身迈上了下山的路。

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,但这话其实只是对平时没有爬山习惯的城里人才适用。对于平时走惯了山路的陶大勤来说,下山还是比较容易的。这不,上山花了差不多五六个小时,这下山嘛,他却仅仅只是花了一个钟头。

不等太阳落山,他已经再次回到了山脚下。